全運會記者最大挑戰:辨認雙胞胎!
採訪前信心滿滿
採訪時徹底混亂
回聽錄音直接崩潰——
“怎麼連聲音都一模一樣!”
是誰給經驗豐富的記者
製造了職業生涯最大的難題?
是他們/她們——
雙胞胎運動員們
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上
自詡從不“臉盲”的記者們
實打實感受到了“被雙胞胎支配的恐懼”
跳水、花樣游泳、摔跤、排球……
不少賽場都有“複製粘貼”般的雙胞胎

眼神再好也可能認錯人 ↑廣東“姐妹花”何宇璐/何宇瑤在混採區合影。新華社記者馬思嘉攝
全國雙胞胎密度最大的地方是哪?
答案很可能就是
廣東省江門體育中心遊泳館
本屆全運會花樣游泳比賽在此進行
10支參賽隊伍中
竟有7對雙胞胎!
在“亂套”的混採區
記者們常因盯不住人而“破防”
東道主廣東隊就有兩對雙胞胎姐妹
巴黎奧運會冠軍組合王柳懿/王芊懿
以及參加集體項目的何宇璐/何宇瑤
一場集體小項角逐後
攝影記者發來消息
“能分清誰是宇璐,誰是宇瑤嗎?”

等來的只有崩潰搖頭 ↑11月15日,獲得花樣游泳女子雙人項目冠軍的廣東隊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領獎台上與吉祥物互動。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北京隊也有兩對雙胞胎組合
包括“姐妹花”林彥含/林彥君
和“兄弟連”郭牧兮/郭牧也
四川隊同樣有男女兩對雙胞胎
徐可心/徐可意姐妹
和陳修安/陳修平兄弟
還有愛和記者嘮嗑的湖南“姐妹花”

劉津含/劉津彤 ↑湖南“姐妹花”劉津含/劉津彤賽後在混採區合影。新華社記者馬思嘉攝
雙胞胎在花遊項目上有優勢嗎?
從比賽結果來看優勢顯而易見
各自擁有男女兩對雙胞胎的北京隊、四川隊
分別斬獲集體項目銀牌、銅牌
女子雙人項目中
廣東“姐妹花”王柳懿/王芊懿奪金

北京雙生子林彥含/林彥君摘銀 ↑11月15日,北京隊組合林彥含/林彥君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
幾乎所有被問到的雙胞胎選手
都表示自己在花遊項目上有先天優勢
花遊是注重美感和同步性的“水上芭蕾”
在人才選拔中
“複製粘貼”般的雙胞胎容易被相中
中國花遊隊主教練張曉歡說
如果8人作戰的集體項目中有4對雙胞胎

那綜合優勢將極大提升 ↑11月15日,廣東隊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雙人自由自選比賽中。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
廣東“姐妹花”何宇璐/何宇瑤
就被一起選中練花遊
兩人身材、腿型一樣
做動作時同步性和視覺美感更佳
此外,雙生子天然存在默契
“練雙人項目時,我倆不需要數節拍
對視一眼
就知道對方接下來的動作節奏”
而後天配對的隊員需要長時間磨合

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11月15日,北京隊組合林彥含/林彥君在雙人自由自選比賽中。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
當然,也並非所有雙胞胎
都能始終在一個舞台上並肩作戰
但他們/她們也能換個方式互相陪伴

見證彼此登上領獎台 ↑江蘇隊摔跤“姐妹花”張金(右)、張玉。受訪者供圖
本屆全運會摔跤賽場
現場觀眾有時會發出疑問:
“剛纔那個姑娘不是才下場嗎?
怎麼馬上又上場了?”
讓他們“懷疑自己視力下降”的
正是江蘇隊“姐妹花”張金、張玉
姐姐張金征戰53公斤級
妹妹張玉主攻50公斤級
姐姐拿下金牌,妹妹收穫銀牌

兩人在各自的舞台上綻放光芒 ↑張金(左)、張玉賽後合影。受訪者供圖
張金、張玉從小活潑、能吃苦
13歲那年一起被教練選中練摔跤
進入省隊後,為避免競爭
姐姐改練53公斤級
雖然參賽級別不同
但不熟悉的人也很難在她倆身上看出差別
平時,兩人一起切磋訓練
外出比賽時
姐妹倆互相幫對方按摩放鬆
還幫彼此覆盤比賽
雖不是同台競技

她們卻陪伴彼此走向更高舞台 ↑11月10日,江蘇隊選手張玉在比賽後慶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本屆全運會賽場上
“雙胞胎”選手還有很多
比如跳水項目中
來自陝西的“水花兄弟”白鈺豪、白鈺鳴
哥哥白鈺豪角逐男子團體雙人3米板
隨隊獲得第五名
弟弟白鈺鳴搭檔奧運冠軍楊昊

勇奪男子雙人10米台金牌 ↑11月7日,獲得冠軍的陝西隊組合白鈺鳴/楊昊與教練在頒獎儀式上跳上領獎台。新華社記者薛宇舸攝
男子排球18歲以下組黑龍江隊的
趙子博、趙子淳兄弟

在賽場上甚至都戴着同樣的運動眼鏡 ↑11月8日,黑龍江隊選手趙子博(中)在比賽中進攻。新華社記者黃偉攝 ↑11月14日,黑龍江隊球員趙子淳(右)在比賽中扣球。新華社記者周牧攝
和“世上的另一個自己”一起追夢
無疑是幸運的
縱觀中國體壇風雲人物
共同創造奇蹟的雙胞胎不在少數
在王柳懿/王芊懿拿下中國歷史首枚
花遊女子雙人項目奧運金牌前
四川雙胞胎姐妹蔣文文/蔣婷婷
就在北京奧運會
獲得花遊雙人項目第四名
並助力隊伍拿下集體項目銅牌

創造了當時的中國隊歷史最好成績 ↑2018年8月28日,中國組合蔣文文(右)、蔣婷婷在第18屆亞運會花樣游泳女子雙人決賽中奪冠。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體操界傳奇雙胞胎李大雙、李小雙
曾共同征戰國際賽場
是中國體操輝煌時期的重要力量
羽毛球項目中的駱贏/駱羽

曾登頂女雙世界第一 ↑2017年9月8日,駱贏(左)/駱羽在第十三屆全運會羽毛球項目女子雙打決賽中。新華社記者許暢攝
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體育舞台上
雙胞胎們提供了一個個獨特而神奇的樣本
他們/她們可以是完美的組合
也能成就獨特的自己
可能因高度的同步性而脫穎而出
也能因細微的差異性而與眾不同
在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的相伴中
並蒂而生,並肩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