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轉盈餘 經濟增長活力足
在國際地緣政治動盪、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香港近期迎來了一連串積極信號。德勤預計本年度財政盈餘156億元,結束連續多年的財政赤字;旅發局公布10月份訪港遊客達460萬人次,按年上升12%,再創疫情後新高。香港近來在多項國際排名中持續攀升,同樣令人鼓舞,這充分反映香港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經濟復甦動能強勁,重回穩定發展的軌道。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香港已連續5年錄得巨額財政赤字。今年初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估計2025/26年度赤字預計為670億元。然而,受惠於市道暢旺,香港有望提前擺脫赤字。德勤指出,雖然今年賣地收入僅10多億元,但由於股市平均每日成交2000億元,庫房每日印花稅進賬2億元。計及經濟增長帶動薪俸稅、利得稅等收入水漲船高,本財年庫房將錄得逾百億盈餘。
旅發局同日公布的數據可謂喜上加喜。10月份訪港遊客為460萬人次,創下疫後單月新高。今年1至10月累計訪港遊客為4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2%。其中,內地遊客約3144萬人次,同比增長11%;非內地遊客為962萬人次,同比增加16%。股市蓬勃疊加旅遊業復甦,帶動香港經濟持續向好。今年第三季香港生產總值實質增長3.8%,特區政府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原先估計的2.5%至3%上調至3.2%。
香港強勁的發展勢頭,與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低迷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中央惠港挺港措施陸續有來,成為香港推動發展的源頭活水。單是金融市場互通政策一項,今年上半年為香港帶來超過7300億元的南下資金,全年的規模更加可觀。此外,看好內地發展前景的外資迴流加快,與內地南向資金形成合力共振。國際投行紛紛看好港股投資價值,其中大摩預測明年港股最樂觀見34700點,而南向資金繼續帶動港股交投。庫房收入也將如“豬籠入水”,香港財政狀況持續改善可期。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積極有為,以改革破局的勇氣推動香港營商環境的不斷向好,同樣功不可沒。這包括:優化吸引人才政策、加快北都建設推動經濟轉型、加強跨境合作、成立“走出去”專班服務源源而至布局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等……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的結合,將香港的獨特優勢轉化為實質競爭力,這體現在香港在多項國際排名的節節上升:在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由去年的第7位升至今年第5位;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有五所院校列入全球百強;根據國際機場協會的調查,香港機場客運量重回全球第五位;在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排名中,香港躍居亞洲第二;在國際金融中心三強中,香港進一步拉近了與紐約、倫敦的差距。
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擁有強大而旺盛生命力,那些抹黑香港、唱衰香港的論調,在事實面前不堪一擊。展望未來,香港是機遇與挑戰並存,而機遇大於挑戰。縱然國際環境變亂交織,全球經濟不穩定和不確定為香港帶來嚴峻挑戰,但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有國家作堅定靠山,只要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善用“十五五”規劃提供的機遇,香港就可以在以加快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香港把握發展機遇的關鍵,在於堅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選好第八屆立法會、維護好香港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動,既是“愛國者治港”的必然要求,也是香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為選舉投下負責任的一票,就是為香港更美好未來投下信心的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