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今日舉行。(大公報記者 林少權 攝) (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今天出席《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時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國人均GDP到2035年可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讓香港及澳門未來十年迎來不得了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在硬件方面已獲得很好的根基,在軟件方面也要對接,高質量發展創新科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大公報記者 林少權 攝) 鄭永年指出,大灣區未來發展需要注意多個層面革新,例如需要重新定義人才,由着重學術人才,未來要過度為着重推動工業發展的技術應用人才。第二是改變科研經費的投入,更多投向年輕人所領導的科研項目。第三是重新定義何謂「科研」,不再以發表論文視為科研。第四是解決不同科研機構、實驗室相互不聯不通的問題。 第五是產學研問題,由科研到技術轉化,到項目融資,實務上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全過程處理。第六是重視應用技術人才。第七是建立風投生態體系,為耐心資本提供良好環境。第八,金融服務應該向中小企業傾斜,大型企業獲取的資源已經太多,不少中小型專精企業無法得到資本,未來要做到「抓小放大」。第九,放鬆監管,加快技術落地,例如生物醫藥科技。美國去監管,歐洲過度監管,大灣區要取得中庸之道。第十是加快大灣區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