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大公報記者 林少權 攝) (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天出席《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各城市間存在差異與多樣性,而這正正是彼此間合作,促成各方重要利益。 劉遵義表示,大灣區內可以就四個範疇試驗自由流動,分別是貨物與服務、人力資源、資本、資訊等,從而促進區內城市經濟活動更加有效率,讓各城市享受大灣區融合的俾益。具體而言,大灣區內貨物、服務納入在內循環(internal circulation),往來粵港澳時,毋須檢查、不用獲得許可、沒有關稅。若果有關貨物、服務輸往內地其他城市,則被視為外循環(external circulation),屆時便需要接受檢查、獲得許可、需要關稅、支付增值稅(VAT)。 此外,粵港澳貨幣可以自由流動。雖然大灣區居民現時可以經由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工具,實現多貨種支付,但日後可以提升至數字人民幣、數字港元、數字澳門元的更高層次。再者,香港擁有大量離岸人民幣,特區政府應該容許、鼓勵香港居民直接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交易。 最後是資訊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內地可以考慮容許實名登記的內地大灣區合資格用戶,經由特別門戶(gateway)並完成生物識別確認後,不受限制地使用互聯網服務。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