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在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排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三十三,穩佔全港第一。港大收生及國際生交流事務總監嚴志堅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港大在2025/2026學年接獲超過2.5萬份非本地本科生入學申請,按年升近25%,創下歷史新高,國際本科生增幅更較去年激增近50%。截至本月,港大今年已取錄逾1,600名非本地生,佔新生比率超過四成,如勢頭持續,估計明年可逼近新放寬的五成上限。他又透露,港大已確定進軍歐洲設境外中心,並正物色中東據點,進一步豐富全球化教育連結。 ●嚴志堅昨日出席港大國際生文化嘉年華時表示,該校今年錄取約一千六百名非本地生,較上學年增加逾四百人且多於原先預期。 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 攝 嚴志堅昨日出席港大國際生文化嘉年華時表示,該校今年錄取約1,600名非本地生,較上學年增加逾400人且多於原先預期,當中約100個學額來自今年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全新推出「Delta+科技菁英計劃」,該計劃甄選2025年入學的計算機科學或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的頂尖學生,並提供業界實習機會及全方位學生支援,包括機票、住宿和生活津貼。學生將有機會在上海完成最後一年的學習,沉浸於蓬勃的人工智能與科技生態系統中,同時與頂尖研發團隊及業界接觸。 他表示,上海及杭州附近一帶近年出現大量人工智能(AI)新興企業,校方期望借助當地生態為學生提供實戰機會,相關港大上海教學據點已陸續有碩士生到訪,上述新課程的本科生屆時亦會一邊學習、一邊實習。 非本地生比率明年或近上限 除新增課程帶動外,嚴志堅提到,近年港大非本地生的「轉化率」(即獲取錄後最終報到的比例)亦明顯上升,反映港大吸引力提升。 就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2026年起會將八大非本地生上限由四成增至五成,嚴志堅表示,港大近年非本地本科新生已佔整體新生超過四成多,估計如明年維持1,600人收生規模,比率會逼近五成上限,惟校方要先審視宿位與教學設施配套,倘未能確保質素來年或需回調至約1,500人,具體要視乎政府支持與資源狀況而定。 嚴志堅表示,港大今年已為約八成一年級非本地生安排校內宿位,另有約兩成非本地新生選擇在外自行租住,校方正積極回應學生住宿需求,包括於黃竹坑等地新增約一千多個宿位,並支持把附近酒店改裝為宿舍。 他透露,港大亦會於未來一兩年在薄扶林道一帶落成較大規模新建築群,並考慮把部分商學院用地遷往新址,以騰出空間予其他學院使用,新大樓將重點支援計算機科學及理學院,以回應STEM需求上升及新課程帶來的人數增長壓力。 落戶西班牙 持續物色中東據點 在全球化教育布局方面,嚴志堅表示,港大近年以中心(center)模式於境外多地設點,除已運作多時的上海中心外,在歐洲亦已基本確定於西班牙設立新中心的選址,現已開始裝修,期望數月內投入運作,另校方也持續物色中東據點,但涉及當地文化與監管事宜,現仍在磨合階段。 他補充,港大境外中心的教學由大學本部統籌,會按需要派出教員授課,及與當地高校及業界合作,引入具研究背景與實戰經驗的師資,以提升教學質素與產學連結;而為配合各中心發展,港大即將會推出更國際化的課程,學生屆時可部分時間於歐洲、美洲或內地上課。 對港大近年排名持續上升,嚴志堅表示,港大並非以排名為目標,惟在科研能力、師資引進、教學環境與學生國際化的投入,亦恰為主要排名指標,有助帶動國際認可。海外不少國家或地區的政府與機構在資助學生出外留學時都會參考此類大學排名,而港大今年非本地申請者來自60多個國家/地區,較去年40多個增近五成,學生質素亦有提升,說明排名對拓寬生源有正面影響。 阿塞拜疆生願飛10小時來港升學 多名港大國際生昨日在文化嘉年華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分享其來港升學原因、在港生活體驗及未來規劃。其中來自阿塞拜疆、主修金融與經濟的Farid表示,過去數年香港的國際聲譽與大學排名顯著提升,即使從家鄉飛往香港需花約10小時,但依然選擇來港讀書。 ●阿塞拜疆學生Farid 表示,對港大的運動設施及學習空間感滿意,亦很喜歡宿舍制度及氛圍。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 攝 Farid表示,很喜歡香港的生活,但坦言對潮濕悶熱天氣較不適應,且香港生活成本較家鄉高,「在港每月開支約需1,000美元,在家鄉則約500美元。」不過,他亦表示,有獲獎學金資助,負擔相對可控。 校園配套方面,Farid對港大的運動設施及學習空間感滿意,亦很喜歡宿舍制度及氛圍,現階段以爭取實習為首要目標。至於畢業後是否留港,他表示仍在考慮,將視經濟因素與職涯機會而定。 肯亞生棄美選港升學 就讀港大生物醫學工程二年級的肯亞學生Brian表示,香港教育資源較其家鄉豐富,而港大於就業與薪酬都具競爭力,是他選擇來港的關鍵。 ●肯亞學生Brian 指,香港教育資源較豐富,而港大於就業與薪酬都具競爭力,是他選擇來港的關鍵。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 攝 來港前,他曾同時申請美國院校並獲錄取,但在當地即使有約四成獎學金,仍需自付六成學費與費用,成本較香港要高;以其估算,在美求學每年費用約8萬美元,扣除獎學金後仍需自付5萬美元;港大則約為4萬美元。他期望在港習得技能,未來回國改善家鄉醫療狀況。 Brian又提到,肯亞教育體制常出現教師因政府延遲支付薪資而罷工,導致停課、考試延後,進而影響畢業進度;學習環境方面亦有設備不足、課室擁擠等問題。 相較之下,他指香港環境更好,且節奏快速、競爭激烈,促使學生走出舒適圈,在求職、實習與職涯發展上更為積極。 在生活適應方面,他表示已逐步習慣並喜歡香港的飲食文化,惟仍不太適應香港潮濕炎熱的天氣。他計劃畢業後會先攻讀碩士,並期望在港累積數年工作經驗,再視情況回國發展。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