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計劃於2026年內選出不少於8個轄下設施,包括博物館和公園例如香港藝術館及啟德車站廣場,引入商業元素及靈活地提供更多元的增值活動,例如在博物館閉館日出租場地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圖為香港藝術館。(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計劃於康文署指定設施引入市場營運模式,以提升旅客體驗和經營效能。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今日(22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書面答覆議員提問時指,署方計劃於2026年內選出不少於8個轄下設施,包括博物館和公園例如香港藝術館及啟德車站廣場,引入商業元素及靈活地提供更多元的增值活動,例如在博物館閉館日出租場地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推出收費的旅客團體導賞以及開發更多文創產品。 羅淑佩指,康文署計劃委聘專業營辦商例如活動策劃公司,運用其市場和專業知識向目標客戶推廣合適的場地、為活動提供技術和後勤支援、為目標群體安排康文署博物館大型展覽的導賞專場,以及提供客戶管理服務,「我們正擬備各項細節。」 就鯉魚門公園度假營及指定試點營運沙灘而言,羅淑佩指,康文署會透過邀請有興趣的商業機構或非牟利機構提交建議,以商業方式營運鯉魚門公園度假營,和發展試點泳灘成新興康樂休閒及水上活動設施,「我們鼓勵有意營運者提出可行的方案。康文署正研究具體的市場營運模式,各項具體安排和收費需視乎活動性質和內容、場地條件等而定。上述計劃尚在研究階段中,康文署會適時評估成效,包括對服務質素、市民參與度及收入的影響等。 在過去五年,康文署轄下博物館的入場人次由疫期間的85萬人次,已大幅回升至疫後去年的766萬人次,而館內設施的平均使用率逾75%,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至於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羅淑佩指,博物館為市民提供普及的文化教育及公共服務,並非單以商業營利為目的。現時除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的常設展覽收取低額入場費10元至20元外,其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均免費開放予市民參觀,「康文署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入場費及可租用設施的租用費、出售文創及文藝產品的收入、公眾節目如電影放映門票,以及商店和咖啡館的營運許可證/牌照費用的收入等。」